听新闻
放大镜
试行夫妻错时服刑很有必要
2022-04-21 16:30:00  来源:江苏法治报

  错时服刑是指夫妻双方共同犯罪,或各自犯罪后同时面临被判处监禁刑的情况下,考虑到照顾其婴幼子女的需要,让夫妻双方错开时段服刑的机制。2020年,宿迁某法院判处某对夫妻共犯盗窃罪错时服刑案例,让三个未成年子女得到了父母一方的亲身照料,彰显了司法的温情,得到了社会广泛的好评。据网上查询,2011年重庆发生一件相似判例,当时各界对错时服刑的看法褒贬不一。

  笔者试对新时代背景下夫妻共犯错时服刑机制的构建作粗浅探讨。

  充分体现“儿童最大利益”原则。生存权是每个人应当享有的最基本的人权,是每个人天赋的、神圣的、不可放弃的权利。婴幼儿在生活中不能自食其力,其生存权通常要依赖父母才能实现。如果判决夫妻同时服刑,其婴幼子女必然缺失父母的呵护。尽管国家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基本生活、医疗、教育等纳入了保障,但婴幼子女对父母的依赖是其他主体无法替代的,亲情的割舍对婴幼儿的影响是深远的、不可逆转的。父母有罪,但其子女是无辜的,子女本身也是受害者。错时服刑不仅可以解决刑罚的执行问题,同时也很好地解决婴幼子女的抚养问题,体现了法律对人权的关注,使人们感受到了司法的温度。

  有利于提高监管罪犯的效果。法律具有惩戒和教育的作用,惩戒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对违法犯罪人的教育和挽救。错时服刑在对罪犯进行惩戒的同时,能使罪犯充分感到司法的人道关怀,从而促使其彻底悔罪,达到积极改造的目的。反之,如果罪犯担心自己的子女孤苦无依,极易导致情绪低落,无心改造,有的甚至滋生轻生、脱逃等念头。

  境内外的类似经验可资借鉴。许多国家和地区对父母亲权非常重视,我国台湾地区的“监狱行刑法”规定:入监妇女可以携带未满3岁的子女,子女满3岁后,无相当之人受领又无法寄养者,得延期6个月,期满后交付救济处所收留。在德国、奥地利等国,法律规定犯罪的母亲可携带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在监狱内服刑,监狱内设置了供母子共同生活的专门区域,还设置了专门小学,保障孩子能够接受正常的学校教育。

  完善法律法规可以解决执行中的弊端。修改法律法规解决没有法律依据的障碍,同时规范适用的条件和程序。譬如:法律可以规定存留的人应当是判刑较轻的那一方;存留养亲的次数应以一次为宜;规定留养的罪犯如果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赦免后五年内再次犯罪的,按累犯处理,不再适用存留养亲制度等等。严格适用情形,保证夫妻所犯之罪不具有极其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或者其本人不具有严重的人身危险性。一般而言,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因严重暴力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因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犯罪、邪教犯罪被判刑的,有伤害子女行为的夫妻,不适用错时服刑机制。明确婴幼子女应为儿童、幼儿、婴儿三类,年龄必须不满14周岁。严格审批程序,保证确属必须,没有其他的替代方式情况才适用。鼓励采用公开听证形式,设置征求被害人意见环节,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对抗。可以参照拟判处缓刑的做法开展社会调查,由审判人员全面评估、准确把握错时服刑判决后执行一方的服刑风险。加强对后执行一方的教育管束,可以参照假释、监外执行有关规定对后执行一方开展教育管理,对于违反有关监管规定的及时予以纠正,严重的收监执行。(张耀阳 宿迁市宿豫区检察院检察长)

  编辑:卢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