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盐城书写“海韵丹心”检察答卷
2025-04-10 09:36:00  来源:江苏法治报

  黄海之滨的盐城,蜿蜒582公里的海岸线上,碧波与湿地相映成画;248处红色遗址中,铁军精神熠熠生辉。近年来,盐城检察机关执公益诉讼之笔,在黄海潮涌处镌刻生态保护的法治诗行,于红色印记间谱写初心传承的时代赞歌。

  盐城拥有得天独厚的湿地资源,但也面临生态保护的挑战。该市检察机关构建专业化法律监督、恢复性司法实践、社会化综合治理、多元化协作机制的“四位一体”生态检察模式,打好生态守护“组合拳”。

  聚焦重点领域。深入开展“守护黄海湿地”“江河湖海公益保护”专项行动,针对黄海沿线养殖环境问题,推动全市170万亩养殖尾水规范化整改,相关案例入选全省参考性案例。

  创新修复机制。亭湖区检察院与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签订全国首单“司法+盐沼+蓝碳”项目,认购“江苏盐城滨海盐沼生态修复碳汇项目(二期)”556吨。全市16个生态修复基地涵盖林地、湿地、河湖等多类型区域,让受损环境重焕生机。

  联动守护网络。盐城市检察院先后承办黄(渤)海湿地公益保护检察研讨会、滨海生态检察保护法治现代化研讨会,11家沿海省级检察院联合签署《滨海生态检察保护盐城倡议》。滨海县检察院联合海警等7部门构建海洋生态保护“七方三护”协作机制,6地检察机关组建淮河入海水道暨苏北灌溉总渠沿线检察机关公益保护联盟,协力守护海更蓝、滩更净、岸更绿、湾更美。

  如今的盐城海滨,夕阳下丹顶鹤翩跹起舞,一望无际的滩涂成为候鸟驿站。生态改善的成果,写在每一片湿地的生机中,更印在百姓的笑脸上。

  “每一处红色遗址都是不能忘却的纪念。”为了让红色记忆在新时代焕发光芒,盐城检察机关连续多年开展红色资源保护公益诉讼专项行动,让革命精神薪火相传。

  全面排查修复。近年来,排查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296处,立案82件,发出检察建议65份,督促推动73处烈士陵园完成不动产登记,全市113处烈士纪念设施全部完成保护范围划定,县级以上烈士纪念设施均按标准设置无障碍标识设施。

  典型案例引领。响水县检察院推动张爱萍将军指挥所旧址修缮,让红色记忆“活”起来。盐都区检察院联合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对烈士纪念设施及散葬烈士墓进行拉网式排查,协助申请补助烈士墓费用135.4万元、修复专项资金14万元,推动70座零散烈士墓集中迁葬、建档立卡。

  长效机制护航。阜宁县检察院推动县人大明确相关单位红色遗存保护职能,联合多部门出台保护制度,设立红色遗存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室。通过公开听证、普法宣传凝聚社会共识,“检察蓝”助力守护“盐城红”成为城市文化名片,越来越多的群众成为红色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播者。

  “‘海洋蓝’‘铁军红’是盐城的两张名片。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履职,守护碧波万顷、丹心印记。”盐城市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负责人崔恒春表示。

  潮起黄海,初心如磐,检察人的身影活跃在这片蓝与红交织的热土上。他们用脚步丈量海岸,孜孜守护绿水青山;他们擦亮烈士丰碑,让红色故事代代相传;他们以“海韵丹心”的忠诚与担当,交出群众满意的检察答卷。

  编辑:洪玮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