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公诉人成长笔记 | 谷子青:心若有所向往 何惧道阻且长
2021-11-19 09:43:00  来源:宿迁市检察院

  秋天悄无声息地来了,迈着轻盈的步子,带着收获的希望和喜悦。恰就在十月,我经历了一场紧张刺激的比赛——“全市优秀公诉人业务竞赛”。那几天,我的心情犹如“过山车”一般,每晚睡前回想着当日比赛的得分项、失分项,有时悔恨自己如果再细心一点、再冷静一点,可能结果会更好些,说起来可真有些“小家子气”了。在经历了兴奋、失落、振作之后,最终,我如愿以偿收获了全市检察机关“十佳公诉人”这份沉甸甸的荣誉。

  可说来奇怪,获奖后的几日里,喜悦开心充斥了我的内心,许久不能平静。但如今,距离比赛结束已快一个月,我的内心竟不自觉的“焦虑”起来。有时,同事一句“十佳真棒”的夸奖,反倒让我不自在。

  我不禁在反思:我,真的符合“十佳公诉人”的标准吗?

  回想从检的短短6年时光,和其他优秀同仁前辈比起来,在公诉人的这条神圣的道路上,我是一名新人,且是一名刚刚出发的追梦者!

  第一站:办公室

  2016年,从华东政法大学毕业后,我选择考入沭阳县人民检察院。距离实现梦想近在咫尺,可当被定岗至办公室时,对办案那种“看得见吃不着”的焦灼,煎熬了我内心许久。

  既然改变不了环境,那就改变自己。可怎么改?第一步,先硬着头皮写!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两位领路师傅:乙增武主任和宋广超。超哥作为上一届领导秘书,他转岗至公诉局时,将每一件工作的流程、注意事项等详细整理于我,并把所有文献资料毫无保留的分享给我,帮助我快速进入工作角色。乙增武主任,作为沭阳检察的“大笔杆”,对于他的印象,“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形容的十分恰当。乙主任时常教导我,干好文秘,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在文稿服务的征程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不怕吃文字的苦,不惧码文字的难,始终树立“身在兵位,胸为帅谋”的意识。

  经过两年的磨练,我迅速成长。次年,我开始撰写工作总结、人大报告等大稿件,先后编撰一批情况反映被省市院采用,一篇被市委书记批示,先后荣获“全市检察机关三等功”、“全市检察机关信息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虽现已不在办公室,但两年的文字工作,对我以后的公诉人之路帮助很大。同时,我也意识到,文秘工作者虽不能出庭指控、伸张正义,但强化法律监督的背后,离不开这些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

  第二站:第一检察部

  2018年,“火车”缓缓驶入了停靠点,我被分到了第一检察部。作为一名新人,徐海涛主任将我调至速裁组,专门负责醉驾案件。记得那时,徐主任对我说“醉驾案件简单也不简单,需认真审查因果关系、主次责任,把这类案件钻透了,你就是专家,好好干!”

  带着领导的信任,我告诉自己边办边学、拿不准就多请教。翻阅法条、请教同事,审卷、提审、写报告,办案工作紧张有序,既忙碌也充实,半年时间里,我共协助办理了近200件危险驾驶案件。随后,我被调至新的办案组,组长仲超为人和善,他每次都耐心指导我,小到起诉书制作,大到案件定性,总是倾囊相授毫不吝啬。

  2018年底,刚到新办案组的第一个月,我就碰上了“烫手山芋”:独立审查27人电信诈骗案。经审查发现,在案言辞证据相互矛盾、犯罪嫌疑人互相推卸责任,首次汇报我就碰了“一鼻子灰”。本着“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的信念,我开始按照与构成要件、共犯相关的行为要素,逐个梳理,画表格、做结构图、理人物关系图、列数额表,梳理出脉络清晰、责任明确的事实与情节,将诈骗团伙的套路摸得一清二楚。最终,27名犯罪嫌疑人全部认罪认罚,并追诉22人,该案经法院依法判决,也获全市检察机关“典型案例”。随后,我还完成了立案监督3件3人,疫情期间依法从严从快批准逮捕一“冒充工厂”口罩诈骗案,随着参办案件的增多,心中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也更加强烈。“优秀公诉人都是案件喂出来的”,我知道,自己所办案件量还远远不够,离一名优秀公诉人的标准还有距离。

  第三站:第四检察部

  2021年,我换了个新身份——“未成年人检察官”。第四检察部又称未成年人检察部,相较于全是大老爷们的刑检一部,未检更像是一位“母亲”,一方面严厉打击侵犯未成年人刑事犯罪,同时彰显“母爱”保护着未成年人,守护着祖国的花朵。在案件办理过程中,面对涉案未成年人,除了公正办案,我的内心又多了一份柔软,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成长为一个更加丰满、立体的公诉人。

  不登高,不知山之高。今年6月,我很荣幸参加了全市未检集训。三个月的集训时光,让我对刑法理论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更快速全面掌握未检工作。那段时间,市检察院一楼自习室的灯光总会亮至深夜,早晨8点钟就有队员已经开始了学习,每天长达10多个小时的研学,我们乐此不疲。而身边这些伙伴拼搏向上的精神令我由衷敬佩,不免感慨榜样就在身边。

  终点站:公诉人!

  办案经历和参赛经历,让我对检察官的定位有了更深的认识。法有限而情无穷,检察官不仅需要知法,了解法律背景、立法初衷、政策精神,更要站位高看得远,明白法律条文背后的“法理情”,有时并非照搬法条就能办得好案件,还得看人民群众满意与否。

  “十佳公诉人”,只是一次短跑检验,而这条路是一场长长的接力马拉松,需要我和我身边无数个优秀检察官,一代代的传承和积淀,将这条“十佳公诉人”之路走下去。

  (文 | 谷子青)

  编辑:卢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