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穿越千里的检察回响
2025-06-18 09:21:00  来源:江苏法治报

  “我丈夫出事后家里就断了经济来源,拿不到赔偿款,我们真的走投无路了。”视频画面里的张大姐局促地搓着手,斑驳泛黄的墙上还挂着“家和万事兴”,她却再也等不到在外打工的丈夫杜某回家。

  2015年5月的一个清晨,刺耳的刹车声突然划破寂静,姚某某骑电动自行车搭载杜某闯红灯通过路口,与陆某驾驶的小轿车相撞,导致杜某受重伤被送医救治。

  杜某住院的20天里,张大姐花光了借遍全村凑来的10万元,她盼着自己多做一分努力就能多一分的转机,最终却只等到一纸死亡证明。

  经交警大队认定,姚某某负事故的主要责任,陆某负次要责任,杜某不负事故责任。法院判决姚某某犯交通肇事罪,判处其有期徒刑十个月,缓刑一年。张大姐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但因被告人姚某某赔偿能力有限,已无财产可供执行,最终只执行到了十几万元的赔偿款。从此她的世界只剩下病弱的婆婆、年幼的孩子和一份迟迟无法兑现的赔偿判决。

  “我靠务农维持生活,家庭无一分钱收入,不知执行程序现在到了哪一步……”2024年5月,苏州市相城区检察院收到了张大姐寄来的申请书,字里行间透出一个孀妇被生活压得不得喘息的困顿与无助。控申部门立即开展线索初核工作,向张大姐进一步了解情况,开头的那一幕便是检察官通过远程视频连线张大姐沟通的场景。

  经过调查,检察官发现一场事故、一纸文书、一叠案卷的背后,是一个摇摇欲坠的家:杜某来自偏远地区农村,独自一人来苏打工,是家里的顶梁柱。一场飞来横祸,让本就清贫的被害人家庭雪上加霜:张大姐一人照顾年迈多病的婆婆和年幼的两个子女,全家人生活的重担都落在了她一人身上,她硬是靠偶尔打零工的微薄收入和亲戚的接济勉强熬过了这3000多个日夜。

  司法救助已是刻不容缓!相城区检察院启动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绿色通道”加快推进案件审批流程,依托与区慈善会共同成立的“相心检爱”司法救助专项基金,联合社会力量向张大姐发放了2万元救助金,先帮助被害人家庭缓解眼前的困境。

  “救助金对于他们的生活困境来说只是杯水车薪,我们还能多做点什么?”考虑到该起刑事附带民事损害赔偿纠纷时间跨度长,控申与民行两部门共同研判争议焦点,将视线转向另一被执行人,即交通事故的次要责任人陆某,积极协调法院合力为当事人搭建沟通桥梁。

  为彻底化解矛盾纠纷,2024年5月15日,相城区检察院联合相城区法院再次以视频连线方式组织张大姐与陆某一方现场沟通,民行、控申检察官与执行法官共同参与现场调解。经过全面释法说理和深入分析利弊得失,最终促成张大姐与陆某之间达成和解协议,由陆某一次性赔付张大姐一家47万元,根本性化解了矛盾纠纷。

  收到赔偿款后,张大姐又给检察院寄了一封信。这是一封感谢信:“维权路不好走,但是我们相信法律,感谢检察官的帮助,让我们拿到了拖欠近十年的赔偿款!”这一次,信上承载的不再是伤痛,而是一个家庭面向新生活的希望。

  在这场历时近十年的司法长跑里,检察机关既是监督者,又是守护者。如今,张大姐那两封曾辗转千里的信件已被归档,但检察温度将会继续穿透命运的裂缝,守护希望的嫩芽如期生长。

  编辑:洪玮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