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炎等疾病是困扰老年人的常见病,一些老年人去病心切,不惜代价寻找“民间偏方”。一些假药贩子也瞅准这个市场,打着“祖传秘方”等幌子,向他们出售所谓的“神药”,从中牟取暴利。扬州的一位“老中医”就靠这赚得盆满钵满。
失灵的“祖传神药”
在扬州城北老街上,有一家中医门诊部,门面虽不起眼,店堂里却是人来人往好不热闹。病人们说,这里有个“仲神医”,中医传承,百年世家,专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
70多岁的陈老伯排了好一会儿队,花300元买了一个疗程的药。
回家将药泡开,泛黄药剂散发出一股怪味。陈老伯硬着头皮喝了下去。起初几天,他感觉疼痛稍有缓解,后来就没啥效果了,胃还隐隐作痛。
“敢情这是假药吧?”感到疑惑的陈老伯报了警。
警方将他提供的“中药冲剂”送交检测,发现含有“吲哚美辛”等西药成分,于是迅速锁定这家诊所及实际经营人——传说中的“神医”仲某。
“好人”标签的背后
调查初始,警方发现仲某身上还有个标签——热衷公益的“好人”。此前,新闻媒体上常常出现他参与慈善项目的身影,但随着调查不断深入,仲某的“神医”“好人”标签逐渐褪色。
原来,这家中医门诊部有仲某、姚某、金某等6名工作人员,均无中医执业资格,门诊部也未取得药品生产和经营许可证,是仲某以每年5000元的价格借用已退休中医师的执业资格证进行经营的。
更令人惊讶的是,仲某早在2014年就因犯生产、销售假药罪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并处罚金人民币4万元。2016年1月,尚在缓刑考验期的他重操旧业,辗转到城北重新开了一家诊所,并以参与公益项目的方式打造口碑,摇身变成“好人”。
头顶“好人”光环的他,行医挣钱更加隐秘。他租用多个小区的民房和车库,作为生产“中药冲剂”的作坊,并将药品的研磨、封装、发货等分别设置在不同地点,以躲避公安、药监等部门的调查。封装的“中药冲剂”由姚某悄悄运往诊所销售。仲某还组织金某等人以每疗程200至300元的价格通过邮寄等方式将假药销往全国各地。
挖出“假药产业链”
2022年6月,该案移送扬州市广陵区检察院审查起诉。面对如山铁证,仲某依然狡辩:“很多人吃了我的药都说有效果,还给我送锦旗,怎么能说是假药呢?”
为了查清药品成分,给案件准确定性,广陵区检察院与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多次研讨,决定从药理和法律两方面去论证。
承办检察官与公安民警将药粉再次送至扬州市食品药品检测检验中心进行专业鉴定,发现里面除了大黄、当归等10余种中药外,还混有3种西药成分。其中“吲哚美辛”用于解热镇痛,“倍他米松”用于抗炎抗过敏,“呋塞米”可以利尿排毒。仲某实际是通过西药止疼,使患者误以为此药具有治疗关节炎等疾病的功效。而长期合并使用这三种西药会产生毒性反应,增加消化道溃疡、低钾血症和高血糖风险。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九十八条规定,仲某等人以西药冒充未经审批的中药,属于“以他种药品冒充此种药品”的情形,毫无疑问是假药。
2016年1月至2022年3月,仲某等人通过网络销售的药款就超过1100万元。
假药团伙被“一锅端”
在仲某等人的手机里,有6000多名患者的联系方式,其中约70%是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这些老年人期盼“神药”能让自己摆脱病痛,却不料所谓的“神药”是假药。有一位老人因此贻误病情,最后只能做手术置换人工关节。
仲某在病人讨要说法时,将原因归咎于老人的基础病,或用退款补偿的方式息事宁人,自己却靠卖假药过上了光鲜的生活。仲某与姚某共购置房产30余套,购买银行理财产品70余万元。
2023年3月1日,经广陵区检察院提起公诉,仲某因犯生产、销售假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三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1804万元;姚某因犯生产、销售假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600万元,其余7名涉案被告人均获有罪判决。至此,一个生产、销售假药长达6年的犯罪团伙被一网打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