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基层检察全媒体普法的探索与思考
2025-09-17 09:52:00  来源:江苏法治报

  全媒体时代浪潮席卷下,法治宣传的形态与阵地正经历深刻变革。面对“人人都有麦克风”的传播环境,基层检察院作为法治宣传前沿阵地,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在全媒体普法领域展开诸多有益探索,力求让法治精神深入基层、浸润人心。

  在创新实践上,基层检察院打破传统普法单向灌输模式,构建起多元化、互动化、场景化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品牌化运作成为普法长效载体的重要支撑,许多基层检察院聚焦未成年人保护、特殊困难群体权益维护等重点领域,组建专业团队,通过线上平台提供常态化法律咨询与心理疏导服务,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良好普法生态。形式融合创新为普法工作注入强大生命力,一方面将法律知识与地方戏曲、民俗活动等传统文化结合,在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中融入法治理念,增强普法针对性和感染力;另一方面运用可视化技术将晦涩法律条文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表达,选取真实案例改编创作短视频栏目,有效破解法律术语理解难的问题,通过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扩大普法受众覆盖面。场景精准延伸打通普法“最后一公里”,针对乡村普法资源不足的现状,基层检察院创新普法时空场景,利用群众晚间聚集时段播放法治微课,结合公共文化活动开展嵌入式普法,在公共交通场所投放主题宣传内容,深入田间地头现场释法,让法治教育融入日常生活。

  然而,基层检察院的全媒体普法工作仍面临一些瓶颈与短板。技术资源不足是突出问题,由于经费有限,部分基层检察院设备相对落后,短视频制作等工作常依赖上级支持,且乡村地区电子屏等硬件设施覆盖率不均衡,影响普法效果进一步提升。内容可持续性较弱,一些新媒体账号存在更新滞后情况,缺乏专职运营人员,普法内容多侧重案例呈现,深度解读不足,与群众的互动响应率也较低。专业能力有待提升,不少干警缺乏系统的全媒体技能培训,对直播技术、舆情分析工具等应用不够熟练,一定程度上影响普法传播实效性。

  为突破这些瓶颈,基层检察院需要构建“精准+可持续”的普法体系。强化技术协同,积极借力外部资源,加强与县级融媒体中心对接,共享拍摄设备与传播渠道,降低制作成本;引入专业舆情监测工具,动态分析区域内法律热点问题,针对性调整普法内容。深化专业培训,着力培育复合型人才,定期组织短视频创作、直播技术、数据分析等工作坊,提升干警全媒体技能;同时设立普法内容审核小组,确保法律解读准确性与表现形式生动性相统一。构建闭环机制,激活长效动能,建立“线上答疑+线下跟进”服务链条,对群众留言咨询做到即时有响应,并以此为契机衍生出法治副校长进社区、进学校等活动。

  普法工作的核心价值在于法治精神的实质传递,形式创新只是手段。当法律知识融入地方戏曲的婉转唱腔,当法治微课点亮乡村宁静的夜晚,当专业法律解答通过网络传递温暖——这些看似平凡的创新实践,正将抽象法治理念转化为具象生活守护。基层检察院仍需立足实际,在内容深度、技术应用、机制建设上不断探索完善,让法治传播真正扎根基层土壤,为社会治理筑牢坚实法治基础。

  编辑:刘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