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窗口期极短,若再晚两天,患者右手功能将无法恢复。检察机关的2万元救助金,真正救了一个人的后半生!”近日,一名被司法救助对象的主治医生为检察机关的高效救助点赞。
2025年4月,嫌疑人张某深夜潜入八旬孤寡老人老李的竹林盗笋,被发现后双方发生争执,张某推搡致老李右手手腕粉碎性骨折。经诊断,老李需在5日内接受手术治疗,否则将面临残疾。然而,嫌疑人张某没有赔偿能力,但老李的医疗费用和手术时限却成了“生死攸关”的难题。
“手术不能等,救命钱必须快!”张家港市检察院刑检部门发现救助线索后,立即启动内部线索移送机制。控申检察官当日赶赴医院,在病床前协助老李妹妹填写申请材料,同步开展实地调查、证据审核。针对“黄金手术期”仅剩4天的紧急情况,检察机关刑检、控申、财务三部门联动,24小时内完成案情审查、金额核定;协调财政部门优先审批,2万元司法救助金从申请到发放仅用3天;主动对接医院先行手术,救助金到账后直接冲抵医疗费,确保救治“不踩刹车”。
这笔“救命钱”到账当日,老李成功接受手术。
在案件办理中,检察官多次对张某开展法治教育,使其深刻认识到“偷笋推人”对孤寡老人的伤害。张某虽无力一次性赔偿,但写下悔过书并承诺通过务工分期偿还4万元。
在高效救助的同时,检察机关坚持“救当前”与“解长远”并重。
依托与红十字会签订的衔接机制,在发放2万元司法救助金后,立即将老李纳入社会救助对象,由红十字会启动医疗应急救助,织密社会救助保障网。同步协调乡镇养老院提供免费床位,解决老李独居康复风险。
老李案是张家港市检察院践行“司法救助是民心工程”的生动注脚。近三年来,该院通过精准筛查、多元联动、跟踪回访三项机制深化救助实效。在办理故意伤害、交通肇事等案件时,要求办案人员“每案必问”被害人经济状况,发现困境当事人立即启动救助程序;与民政、红十字会等12家单位建立“救助需求清单”,对因案致残人员实行“司法救助金+康复援助+就业帮扶”套餐式救助;对发放1万元以上救助金的当事人,每季度回访直至生活稳定,防止“救助后返贫”。
今年以来,该院已通过“司法救助绿色通道”为12名急困群众发放救助金16.9万元,其中24小时办结紧急救助4件,救助金发放平均周期从10天压缩至4.7天,让“法治温度”真正可感可及。
“2万元对于普通人或许不算多,但对手术窗口期的孤寡老人而言,这就是改写命运的‘希望之金’。”张家港市检察院党组成员、检委会专职委员董树海表示,“我们将持续聚焦‘救早救小救及时’,把群众的‘揪心清单’转化为检察机关的‘履职清单’,让司法救助成为照进困境的一束光。”